【征文 · 党在我心中】精神永放光芒 初心照耀未来
2021年08月31日( ) | 打印内容
1934年,一名年仅17岁的青年离开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离开自己的亲人,跟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踏上漫漫长征之路。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成功会师,后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为实现打通苏联援助通道,孤军深入河西走廊参加西路军,在最为惨烈的高台战役中被打散,最后历经千辛万苦,流落至康乐县莲麓镇。这个青年就是我的爷爷,他的名字叫竹光忠。
在我的记忆当中,爷爷总是身穿一身黑色或灰色的中山装,头戴一顶八角帽(红军帽),拄着一根黑漆竹子拐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当夏天到来的时候,爷爷总是坐在家门口那棵古老的大梨树下乘凉,而我们几个小孙子最爱干的事就是围在爷爷身旁,趁爷爷不备偷偷揪一下他老人家饱经沧桑的长胡须,爷爷会抡起身边的拐棍吓唬我们,但又舍不得打我们。儿时记忆中的爷爷,是位慈祥且很疼爱我们的老人,却不知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
后来听父辈们讲起,爷爷生前很少提及长征这段伟大的经历。在我们的请求下,爷爷偶尔才会讲一些当时的情况和经历,常常是讲着讲着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伤感的泪水。当时因为年幼无知,并不能理解爷爷为何泪眼朦胧,现在才明白,爷爷是在为自己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伤感流泪;是在为那一代人坚定不移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经过不懈的浴血奋战最终迎来国家繁荣富强激动的流泪;是在为岁月的长河积淀中对自己那段九死一生的青春而感慨流泪。
穿越时空隧道,跟着爷爷的思绪一起回顾爷爷和他战友们共同经历过的那段彪炳史册、震古烁今的壮举——红军长征路。1934年9月上旬,由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成功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革命理想高于天”。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转战乌蒙山、巧夺腊子口。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途径14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沼泽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在红军长征途中,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从这首流传于湘江一带百姓中的诗句,足见当时红军长征之惨烈。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七律长征诗当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将红军将士在长征即将胜利之前豪迈的战斗豪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现在每当看到革命前辈们的英雄事迹时,自己总会情不自禁的酸了鼻子、湿了眼眶。从曾经围绕在爷爷膝前嬉戏玩耍的懵懂少年,不觉间已成为了一名有近十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爷爷的那段经历和他对我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使我在面对人生的一个个困难时总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论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能从容面对。党在我心中的地位也开始从小时候的朦胧变成了现在的无可替代。现在我明白,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信仰,就是力量。
今年7月1日上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直播视频,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高举右拳,高呼“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激起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豪情,现场爆发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内心的自豪和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全国人民对党和祖国的崇高敬意达到了空前的高涨!我也可以告慰我的红军“爷爷”们:这盛世,如您所愿!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青年一代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汲取奋进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认真踏实的干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勇于担当作为,在本职岗位上务实苦干,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危难关头冲得出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定会越走越宽广,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一定能够实现!(九甸峡公司 竹镇博)